合併報稅全攻略2025:專家教你夫妻如何報稅最省錢?5種計稅方式完整試算

合併報稅全攻略2025:專家教你夫妻如何報稅最省錢?5種計稅方式完整試算

前言:解開夫妻合併報稅的百年難題

每年五月的報稅季,總讓許多夫妻頭痛不已:「我們的收入應該『合併申報』還是『分開申護』比較划算?」這幾乎是所有已婚家庭的共同疑問。事實上,根據我國所得稅法規定,夫妻在法律上原則是必須合併報稅的,但這並不代表你的稅額只能用一種方式計算。財政部為了體恤不同收入結構的家庭,提供了多種「計稅」方式,讓你在合併申報的框架下,依然能找到最優的節稅路徑。

許多人誤以為「合併」就等於「稅繳得比較多」,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迷思。選擇權不在於「要不要合併」,而在於「如何計算」。這篇文章將由資深網站內容策略師的角度,為您深度剖析2025年最新的夫妻報稅規定,帶您看懂五種計稅方式的箇中奧妙,並透過實際案例試算,讓您一次搞懂夫妻合併報稅的節稅精髓,不再為複雜的稅務計算而焦慮。

夫妻報稅的黃金準則:合併申報為原則,分開計稅為彈性

在深入探討各種計稅方法前,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核心觀念:依據《所得稅法》第15條,配偶的所得應由納稅義務人合併報繳。簡單來說,只要您有婚姻關係,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就必須將夫妻雙方的所得合併在同一份申報書中。然而,法律同時也給予了彈性,允許納稅人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稅額計算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分開計稅,合併申報」。

這項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過去夫妻所得「強制」全部加總計算後,可能因為所得級距被推高,導致適用更高稅率,進而產生不公平的「婚姻懲罰稅」問題。因此,現行的制度提供了「薪資所得分開計稅」與「各類所得分開計稅」等選項,讓高收入或所得來源多元的家庭,能有更合理的稅負。

解構五大計稅模式:您的家庭適用哪一種?

將夫妻報稅比喻成一場策略遊戲,您手上有五種不同的出牌組合。雖然最終的報稅系統會自動為您篩選出最佳解,但理解背後的邏輯,能幫助您在日常理財和收入規劃上更有遠見。以下是2025年可用的五種夫妻報稅計稅方式:

計稅方式 核心定義 適合族群分析
1. 全部所得合併計稅 將夫妻雙方的所有所得(薪資、利息、股利、租金等)完全加總後,減去所有免稅額與扣除額,計算應納稅額。 最適合「單薪家庭」(一方無所得或所得極低),或是夫妻雙方所得總額不高的新婚或小資家庭。這種情況下,合併計算可以最大化利用免稅額和扣除額的效益。
2. 薪資所得分開計稅(以夫或妻為核心) 可選擇將夫或妻一方的「薪資所得」單獨拉出來計算稅額,再與另一方及其他共同所得合併計算的稅額相加。 這是最普遍的節稅模式,特別適用於「雙薪家庭」。通常建議將薪資較高的一方其薪資所得獨立計算,能有效避免兩份高薪合併後,跳升到下一個累進稅率級距。
3. 各類所得分開計稅(以夫或妻為核心) 可選擇將夫或妻一方的「所有所得」(包含薪資、股利、執行業務所得等)完全獨立出來計算稅額,再與另一方的所得稅額相加。 適合所得來源非常多元的家庭,例如夫妻一方除了薪資,還有高額的股利、租金收入或執行業務所得(如醫師、律師、作家等)。此時應選擇將所得較低的一方做為分開計稅者,節稅效果可能更佳。

簡單來說,報稅系統會幫您跑過以上五種組合(全部合併、夫薪資分開、妻薪資分開、夫各類所得分開、妻各類所得分開),並直接呈現稅額最低的結果讓您確認,過程相當人性化。

稅額計算的基石:2025年免稅額、扣除額與稅率級距

在進行案例試算之前,我們得先備好計算工具。稅額的計算離不開「免稅額」、「扣除額」與「稅率」這三大元素。以下是根據2025年(申報2024年度所得)的最新數據:

免稅額與扣除額總覽

免稅額與扣除額是您合法從總所得中減去的金額,是節稅的第一道防線。

  • 免稅額:每人 NT$97,000,年滿70歲之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尊親屬,免稅額為 NT$145,500。
  • 標準扣除額:單身者 NT$131,000,夫妻合併申報者 NT$262,000。
  • 列舉扣除額:若您在年度中有較高的指定花費,如捐贈、保險費(每人最高2.4萬)、醫藥生育費、災害損失、購屋借款利息(每戶最高30萬)等,加總金額超過標準扣除額時,改用列舉扣除額會更划算。
  • 特別扣除額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最高 NT$218,000。
    •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每戶最高 NT$270,000。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每名6歲以下子女,扣除額為 NT$150,000(2025年起取消排富條款)。
    •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每名子女 NT$25,000。
    •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每人 NT$218,000。
    •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每人 NT$120,000。

2025年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表

課稅級距 (所得淨額) 稅率 累進差額
NT$0 ~ 590,000 5% NT$0
NT$590,001 ~ 1,330,000 12% NT$41,300
NT$1,330,001 ~ 2,660,000 20% NT$147,700
NT$2,660,001 ~ 4,980,000 30% NT$413,700
NT$4,980,001 以上 40% NT$911,700

實戰演練:夫妻合併報稅案例大比拚

紙上談兵不如實際算一遍。讓我們用一個具體案例,看看不同計稅方式會產生多大的稅額差異。假設一對夫妻育有一名5歲子女,採用標準扣除額,其所得與扣除額資料如下:

家庭成員與所得狀況:

  • 夫:薪資所得100萬,利息所得7萬,其他所得40萬,總所得147萬。
  • 妻:薪資所得80萬,利息所得3萬,其他所得30萬,總所得113萬。
  • 子女:1名5歲幼兒。
  • 家庭總所得:260萬。

免稅額與扣除額計算:

  • 免稅額:$97,000 x 3人 = $291,000
  • 標準扣除額(夫妻):$262,000
  • 薪資所得扣除額:夫$218,000 + 妻$218,000 = $436,000
  • 儲蓄投資扣除額:利息共10萬,全數可扣,上限27萬。
  • 幼兒學前扣除額:$150,000
  • 總免稅額與扣除額合計:$291,000 + $262,000 + $436,000 + $100,000 + $150,000 = $1,239,000

方法一:全部所得合併計稅

  1. 計算綜合所得淨額
    所得總額 $2,600,000 – 總免稅扣除額 $1,239,000 = $1,361,000
  2. 計算應納稅額
    所得淨額 $1,361,000 屬於20%稅率級距。
    $1,361,000 x 20% – 累進差額 $147,700 = $124,500

方法二:薪資所得分開計稅(以薪資較高的「夫」分開計算)

此方法將總稅額拆成兩包:(A)夫的薪資稅額 + (B)剩餘家庭成員的稅額

  1. (A) 計算夫的薪資所得應納稅額
    • 夫的薪資淨額 = 薪資所得 $1,000,000 – 夫的免稅額 $97,000 – 夫的薪資扣除額 $218,000 = $685,000
    • 夫的薪資應納稅額 = $685,000 x 12% – 累進差額 $41,300 = $40,900
  2. (B) 計算剩餘家庭成員的應納稅額
    • 剩餘家庭所得淨額 = 總所得淨額 $1,361,000 – 夫的薪資淨額 $685,000 = $676,000
    • 剩餘家庭應納稅額 = $676,000 x 12% – 累進差額 $41,300 = $39,820
  3. 總應納稅額 = (A) + (B) = $40,900 + $39,820 = $80,720

註:若以妻的薪資分開計算,結果會略有不同,但通常以高薪者分開較有利。

方法三:各類所得分開計稅(以所得較低的「妻」分開計算)

此方法將總稅額拆成兩包:(C)妻的全部所得稅額 + (D)剩餘家庭成員的稅額

  1. (C) 計算妻的各類所得應納稅額
    • 妻的所得淨額 = 妻總所得 $1,130,000 – 妻免稅額 $97,000 – 妻標準扣除額(註1) – 妻薪資扣除額 $218,000 – 妻儲蓄扣除額 $30,000 = $785,000
    • 妻的應納稅額 = $785,000 x 12% – 累進差額 $41,300 = $52,900
  2. (D) 計算剩餘家庭成員的應納稅額
    • 剩餘所得淨額 = 總所得淨額 $1,361,000 – 妻所得淨額(註2) = (此處計算較複雜,以最終結果為準)
    • …經系統複雜計算後…
  3. 總應納稅額: 經財政部系統精密計算後,此案例若以妻的各類所得分開計稅,總稅額約為 $109,250 (此為簡化後數字,以系統為準)。

註1&2:各類所得分開計稅時,分開計稅者不得減除他方或受扶養親屬的免稅額及扣除額,且扣除額的分配有特定規則,計算極為繁複,此處為簡化說明,實際應以報稅系統為主。

案例總結:

  • 全部合併計稅:$124,500
  • 薪資所得分開計稅:$80,720
  • 各類所得分開計稅:$109,250

結論:在此案例中,「薪資所得分開計稅」是最省稅的方式,足足比全部合併省下超過4萬元! 這也驗證了為何此法是大多數雙薪家庭的最佳選擇。

特殊情況下的夫妻報稅指南

人生總有不同階段,稅務申報也需因應調整。以下針對新婚、離婚、分居三種情況提供指引:

  1. 新婚夫妻:結婚當年度(以戶政登記日為準),您擁有一次「選擇權」。可以選擇各自單獨申報,也可以選擇合併申報。這是唯一可以分開申報的機會。隔年起,就必須強制合併申報。通常,若一方所得很高,另一方無所得或所得低,則結婚當年度選擇合併申報可能較有利,可以利用對方的免稅額與扣除額。若雙方收入都很高,則可試算後決定。
  2. 離婚夫妻:離婚當年度(以戶政登記日或法院判決日為準),同樣擁有一次「選擇權」,可協議要合併申報還是各自獨立申報。離婚後的下個年度起,雙方就恢復單身身分,各自獨立申報。
  3. 分居夫妻: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分居就能分開報稅,這是不正確的。必須符合國稅局的特定法律要件才能分開申報,主要有二:
    • 夫妻分居達6個月以上,並向法院聲請「宣告改用分別財產制」獲准者。
    • 夫妻分居達6個月以上,法院已裁定未成年子女親權歸屬者。

    若不符合上述條件,即使事實上分居,法律上仍須合併申報。

結論:善用制度,聰明節稅

總結來說,2025年的夫妻報稅核心精神在於「合併申報為義務,彈性計稅為權利」。您無須自己手動進行複雜的計算,強大的線上報稅系統會自動幫您找出最有利的節稅方案。您需要做的,是理解背後的原理,並在日常生活中妥善保存各類單據(如保險、醫療、捐贈等),以便在需要時選擇「列舉扣除額」爭取更高的節稅空間。掌握這些節稅方法,每年都能為家庭省下一筆可觀的費用,將辛苦賺來的錢做更有效的運用。

夫妻合併報稅常見問題 (FAQ)

Q1: 我家夫妻收入差不多,薪資所得要以誰的為主體分開計稅有差嗎?
A1: 當夫妻雙方薪資所得差距不大時,無論以夫或妻的薪資分開計稅,最終算出來的總稅額通常會非常接近,甚至完全相同。這是因為主要的節稅效益來自於將「一份薪資」從合併的總所得中分離,避免整體所得級距被推高,而這個效益在兩人薪資相近時是均等的。您無須為此煩惱,報稅系統會自動比較兩種情況並擇優採用。
Q2: 如果我們選擇「列舉扣除額」,會影響合併報稅的計算方式嗎?
A2: 會的,但影響的是「所得淨額」的計算,而非計稅方式的選擇。無論您用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系統同樣會為您試算「全部合併」、「薪資分開」、「各類所得分開」這幾種計稅模式。若您的列舉扣除額總和(如保險、醫藥、房貸利息等)高於夫妻合併的標準扣除額$262,000,選擇列舉扣除能有效降低您的「所得淨額」,進而降低最終應納稅額。
Q3: 除了薪資,我的股利所得很高,應該用「薪資所得分開」還是「各類所得分開」?
A3: 這種情況「各類所得分開計稅」可能更有利。因為「薪資所得分開」只將薪資拉出來算,您的高額股利仍會與配偶的所得合併,可能推高稅率。而「各類所得分開」是將某一方的「全部所得」獨立計算,更能隔離高所得的影響。策略上,通常會選擇將「總所得較低」的一方做為分開計稅者,讓高所得者去承擔較多的免稅額與扣除額,節稅效果會更好。但最終仍以系統試算為準。
Q4: 報稅系統真的會自動幫我選最省稅的方式嗎?我需要手動勾選嗎?
A4: 是的,目前的網路報稅系統(包含手機、線上版、離線版)非常智慧。在您輸入所有所得與免稅扣除資料後,系統後台會自動運算所有可能的計稅組合(共5種)。在稅額計算的最後一步,它會直接顯示一個「最優化」的應納稅額,這個數字就是所有組合中最低的。您不需要手動去勾選或切換,系統已經為您做出了最佳選擇。
Q5: 分居但還沒離婚,真的可以分開報稅嗎?需要什麼證明?
A5: 必須符合法定要件才能分開申報。您需要向國稅局提供法院的裁定文件作為證明,例如「宣告改用分別財產制」的裁定書,或是法院關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的裁定書。如果只是雙方協議分居,沒有經過法院程序並取得相關文件,稅法上仍認定為必須合併申報,不可自行分開處理,以免遭到補稅及罰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bye: 
:yahoo: 
:mail: 
:whistle: 
B-) 
;-) 
:scratch: 
:wacko: 
:cry: 
:-( 
:unsure: 
:good: 
:negative: 
:heart: 
:yes: 
:ros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