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身在的投資者來說,投身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美國股市,早已是資產配置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跨越太平洋的地理距離與時差,往往是新手投資人面臨的第一道關卡。其中,最核心的問題莫過於「美股開市時間到底是什麼時候?」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因美國特有的日光節約制度(Daylight Saving Time),衍生出夏令與冬令兩套時間表,讓不少投資人感到困惑。您是否也曾因為搞錯開盤收盤時間,而錯失了最佳的交易時機?
這份指南將為您徹底釐清2025年美股的交易時間規則。我們不僅會提供詳盡的美股夏令時間與美股冬令時間對應台灣時間的換算,更會為您奉上完整的2025年美股休市行事曆,以及許多專業交易者關注的美國期貨市場交易時間。掌握這些資訊,等同於掌握了進入美股市場的精準時鐘,讓您的每一次下單決策,都能與華爾街同步,不再因時差問題而處於被動。
為何精準掌握美股開市時間至關重要?
在深入探討具體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核心觀念:為何對「美股 開市 時間」的理解,是專業投資與業餘操作的分水嶺?原因在於,市場的脈動與交易時間息息相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 流動性與波動性的高峰:美股開盤後的第一個小時(對應台灣晚間9:30或10:30後的一小時)與收盤前的最後一小時,通常是全天交易最活躍、流動性最佳的時段。重大經濟數據發布、企業財報公布後的市場反應,往往在此時最為劇烈。若您想捕捉短線的價差機會,或確保大額訂單能順利成交,這兩個「黃金時段」絕對不容錯過。
- 新聞與資訊的發酵期:許多影響市場的重磅消息,會刻意選在美股盤前或盤後發布。理解交易時間的分段,能幫助您判斷一則新聞是在發酵階段(盤前),還是在被市場消化階段(盤中),從而制定更合理的應對策略。
- 交易策略的執行依據:不同的交易策略,對時間有著不同的要求。例如,「開盤區間突破策略」需要在開盤後立即執行,而「尾盤作價策略」則專注於收盤前的最後幾分鐘。若您對美股 開市 時間的掌握不夠精確,這些策略根本無從談起。
- 避免非必要風險:在非正規交易時間(盤前盤後),市場的流動性較差,買賣價差(Bid-Ask Spread)會擴大,這意味著您的交易成本會增加,且價格波動可能更為劇烈且難以預測。對於新手投資者而言,專注於常規交易時間,是控制風險的基礎。
因此,將美股的交易時間內化為您的生理時鐘,是踏出成功投資美股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解碼美股交易時間:夏令與冬令的對應關係
投資者們最常混淆的,便是美國的「日光節約時間」,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夏令與冬令時間。要理解這個制度,關鍵在於記住一個原則:變動的是美國的時間,台灣的時間是固定的。美國為了節約能源,會在每年特定時間將時鐘撥快或撥慢一小時,這就導致了我們與其開盤時間的對應關係會跟著改變。
美國股市常規的交易時間為美國東岸時間(ET)的週一至週五,上午9:30至下午4:00。這個時間段換算成我們的時間如下:
美國夏令時間 (Daylight Saving Time)
- 適用期間:通常始於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終於11月的第一個星期日。
- 對應台灣時間:晚上 21:30 開盤 至 次日凌晨 04:00 收盤。
- 記憶訣竅:夏天日照長,可以「晚睡早起」,所以開盤時間較早(21:30)。
美國冬令時間 (Standard Time)
- 適用期間:通常始於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日,終於次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 對應台灣時間:晚上 22:30 開盤 至 次日凌晨 05:00 收盤。
- 記憶訣竅:冬天日照短,需要「早睡晚起」,所以開盤時間較晚(22:30)。
總結來說,兩者之間僅有一小時的差距,但對於有固定看盤習慣或需要設定鬧鐘的投資人來說,每年3月和11月的時間切換點,是需要特別留意的。建議您可以在手機或電腦的日曆上,將這兩個切換日期標記起來,以防混淆。對於希望深入了解美股投資基礎的讀者,可以參考我們的美股投資攻略,裡面有更全面的介紹。
【獨家整理】2025年美國股市休市與提早收盤日全覽
除了週末固定休市外,美股市場也會因應美國國定假日而休市或提早收盤。這對於持倉過節的投資人來說,是評估長假期間國際市場風險的重要參考。以下為您權威整理2025年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與納斯達克(Nasdaq)的詳細休市日程表(日期均以美國當地時間為準):
休市日期 (2025) | 星期 | 節日名稱 | 中文簡介 | 市場狀態 | 備註 |
01月01日 | 三 | New Year’s Day | 新年元旦 | 休市 | |
01月20日 | 一 | Martin Luther King, Jr. Day | 馬丁路德金恩紀念日 | 休市 | 紀念民權運動領袖 |
02月17日 | 一 | Presidents’ Day | 總統日 (華盛頓誕辰) | 休市 | 紀念美國歷任總統 |
04月18日 | 五 | Good Friday | 耶穌受難日 | 休市 | 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
05月26日 | 一 | Memorial Day | 陣亡將士紀念日 | 休市 | 悼念在戰爭中犧牲的軍人 |
06月19日 | 四 | Juneteenth National Independence Day | 六月節國家獨立日 | 休市 | 紀念美國奴隸制的終結,為2021年新增的聯邦假日 |
07月03日 | 四 | – | 美國獨立日前夕 | 下午1點提早收盤 | 對應夏令台灣時間為7/4凌晨1:00收盤 |
07月04日 | 五 | Independence Day | 美國獨立日 | 休市 | 美國國慶日 |
09月01日 | 一 | Labor Day | 勞工日 | 休市 | 表彰勞工貢獻 |
11月27日 | 四 | Thanksgiving Day | 感恩節 | 休市 | 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 |
11月28日 | 五 | – | 感恩節次日 (黑色星期五) | 下午1點提早收盤 | 對應冬令台灣時間為11/29凌晨2:00收盤 |
12月24日 | 三 | – | 聖誕節前夕 | 下午1點提早收盤 | 對應冬令台灣時間為12/25凌晨2:00收盤 |
12月25日 | 四 | Christmas Day | 聖誕節 | 休市 |
特別注意「提早收盤」:提早收盤日,美國當地時間為下午1點整收市。投資人需特別留意對應的台灣時間,避免因誤判收盤時間而無法執行交易。所有海外投資行為,都應以主管機關公告為準,投資者可參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相關指引。
進階探討:美國期貨市場的交易時間
對於更專業的投資者而言,除了股票,與美股高度相關的指數期貨(如小S&P 500、小那斯達克100等)也是重要的交易工具。期貨市場的最大特色在於其近乎24小時的電子盤交易,這為投資人提供了在美股常規交易時間之外進行避險或投機的機會。
美國期貨市場一般分為兩個部分:
- 人工盤(Open Outcry):也稱為場內交易,交易時間與股票市場大致相同,流動性最集中。
- 電子盤(Electronic Trading):主要是指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Globex電子交易系統,從週日下午一直運行到週五下午,中間僅有短暫的清算休息時間。
以下是投資人最常接觸的CME旗下股指期貨電子盤交易時間(同樣區分夏令與冬令):
夏令時間 (3月中-11月中) 的期貨電子盤
- 交易時間 (台灣):週一早上 06:00 至 週六凌晨 05:00。
- 每日短暫休市:凌晨05:00至06:00為系統維護時間。
冬令時間 (11月中-3月中) 的期貨電子盤
- 交易時間 (台灣):週一早上 07:00 至 週六凌晨 06:00。
- 每日短暫休市:凌晨06:00至07:00為系統維護時間。
期貨市場的連續交易特性,使其成為觀察盤後市場情緒的重要指標。例如,若亞洲或歐洲時段發生重大事件,其影響會立刻反映在美股期貨的走勢上,為接下來的美股開市時間提供了重要的先行參考。想了解更多元的投資知識,例如ETF,可以參考我們的:美股ETF市場回暖,科技與生技領航反彈,哪個美股 etf 推薦是最佳選擇?
基於交易時間的實戰策略思維
了解了時間規則後,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其應用於實戰。以下提供幾種基於美股 開市 時間的策略思維,供您參考:
- 開盤後一小時策略:此時段波動大,適合當日沖銷交易者。您可以觀察開盤後15至30分鐘形成的價格區間,當價格有效突破該區間時順勢操作。但須注意,此時段假突破也多,需嚴設停損點。
- 午盤觀望策略:約在美東時間中午12點至下午2點(對應台灣午夜時分),市場交易通常會趨於平淡,成交量萎縮。此時是分析當日走勢、調整持倉、耐心等待收盤前機會的時段,不宜頻繁進出。
- 尾盤佈局策略:收盤前30分鐘,許多機構法人會進行倉位調整,可能引發一波明確的趨勢。對於趨勢交易者而言,這是建立隔夜倉位或平倉了結的關鍵時刻。
- 財報季的盤後交易:許多大公司喜歡在盤後公布財報。您可以利用期貨市場或券商提供的盤後交易功能,第一時間對財報結果做出反應。但務必注意盤後交易流動性較差,風險較高。所有投資均有風險,可參考臺灣證券交易所投資人教育網站獲取更多風險管理的知識。
結論
對於投資人來說,徹底征服「美股 開市 時間」的挑戰,是馳騁華爾街的基礎建設。本文從夏令與冬令時間的根本差異出發,為您詳細拆解了2025年美股的常規交易時間、完整的國定假日休市表,並延伸至專業投資者關注的期貨電子盤。我們強調,理解時間不僅是為了知道「何時可以下單」,更是為了洞悉市場在不同時間區段的特性——從開盤的劇烈波動,到午盤的相對沉寂,再到收盤前的方向抉擇。
將這份時間指南與您的交易日誌結合,持續觀察並記錄市場在特定時間點的反應,您將能逐漸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市場節奏感。當您不再為夏令冬令的切換而困惑,不再錯過因提早收盤而關閉的交易窗口時,您就已經在成為一位更成熟、更具紀律性的全球市場投資者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常見問題 (FAQ)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