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近日攀升至近20年來高位,衝擊被視為避風港的美國國債形象,引發全球投資市場動盪。「美債殖利率」這一指標已成為全球投資人密切關注的焦點。隨著美債表現越來越像風險資產,過去穩健的60/40投資組合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60/40資產配置面臨挑戰:美股與美債同步下跌
在過去數十年間,所謂的「六四投資組合」(即60%股票、40%債券)被奉為資產配置的黃金比例。此配置理論基於一個前提:當股市下跌時,債券價格上升(殖利率下跌),可形成避險效果。然而,這個假設在2025年初開始失靈。
根據普徠仕(T. Rowe Price)資本市場策略師默里(Tim Murray)分析,今年2月中旬以來的股市拋售潮中,股票與債券不僅未出現負相關性,反而雙雙下跌。截至4月21日,美國長期國債回報率為-1.4%,標普500指數則暴跌15.9%。這種同步下跌的局面,正是傳統60/40組合投資人最擔憂的情境。
PGIM固定收益聯席首席投資官彼得斯(Greg Peters)直言:「美債現在表現得像風險資產,不再具備過往的避險特質。」
美債殖利率飆升 通脹與赤字憂慮升溫
美債殖利率的飆升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壓力累積的結果。其一,是對美國財政赤字擴張的擔憂。其二,則是通脹壓力未解,加上聯準會(Fed)遲遲未能明確傳遞寬鬆訊號,使長期利率承壓。默里指出:「加徵關稅可能會壓抑經濟活動,但也會推升物價,這讓美聯儲陷入兩難。決策者擔心通脹失控,不敢貿然降息來刺激經濟。」
這也解釋了為何即便市場預期經濟放緩,美債殖利率卻不降反升。
【延伸閱讀】
美國債務危機加劇,5%回報美債ETF解析:哪檔最具投資價值?
傳統配置策略調整:縮短久期與布局海外資產
面對「美債殖利率」高企、債市與股市失去避險關係,投資人是否應徹底放棄六四組合?
晨星(Morningstar)亞太區首席投資官沃徹(Matt Wacher)表示,60/40組合仍有其價值,但需靈活調整。他建議:「縮短債券久期是一個合適策略,將持倉維持在10年以下,有助控制經濟放緩的風險。」默里也補充:「對追求低波動投資人而言,非美國政府債券或許是更佳選擇,尤其是那些貨幣政策更積極降息的已開發國家。」
東方匯理(Indosuez)亞洲首席策略師陳達德則提醒:「固定收益並不局限於政府債券,若投資等級企業債的殖利率高於所在國政府債,也能提升整體投資收益。」
經濟學者警告:美債已非鐵板一塊
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近日撰文警告,川普2.0政府的財政與關稅政策讓投資人對美國資產信心大減,從而推升美債殖利率。他指出:「過去美債被視為終極安全資產,現今卻出現利率飆升、美元走貶的反常現象,這更像新興市場的危機徵兆。」
另一位學者、哈佛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也批評,美國政府不斷擴大支出與減稅,導致國債總額升至GDP的122%。「美債市場的胃口遲早會飽和。殖利率居高不下,反映投資人已發出嚴正警告。」
債券義勇軍回歸,市場紀律可能制衡白宮
安聯集團經濟顧問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指出,美債殖利率飆升是一種市場懲戒機制。他認為:「市場對政策失控的反應,可能逼迫川普政府收斂,否則金融市場將付出更大代價。」紐約大學榮譽教授羅比尼(Nouriel Roubini)則認為,如果白宮繼續推行保護主義、壓制移民、削減教育與科研支出、干預Fed決策,最終將導致美國出現「停滯性通脹」。
但他仍抱持希望:「市場紀律與Fed的獨立性將迫使政策回歸理性。否則,債市會用更高的美債殖利率來施壓。」
投資策略建議:主動配置與風險管理成關鍵
儘管60/40投資組合仍具參考價值,但當前環境需要更多主動管理與靈活調整。
專家建議如下:
- 縮短債券久期:面對利率波動,將持倉期限縮短至10年內,有助於降低風險。
- 多元化固定收益配置:納入投資級企業債與非美國國債,以對抗美債殖利率上升造成的資本損失。
- 主動選股、精選行業:科技、AI、能源轉型等結構性增長板塊仍具吸引力。
- 謹慎看待美元走勢:美債殖利率與美元走勢脫鉤,需額外關注匯率風險。
- 觀察通膨與政策走向:投資策略需密切配合美聯儲與白宮政策變化。
結論
歷史上,美債一直是全球資金的避風港。但2025年以來,隨著美債殖利率不斷飆升,加上政治不確定性與財政紀律受質疑,其安全資產的光環正受到挑戰。
未來投資人不能再單靠「美債等於安全」的信條,而必須以更審慎、多元化、主動管理的方式來配置資產。美債是否仍值得信任,最終決定因素不在於殖利率,而是全球市場對美國政策穩定性的信心。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