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討論區|投資人的聚腳地 – 全方位金融投資論壇 ︱ 股票、加密貨幣、ETF、外匯、商品期貨、債券、房地產

房價收入比2025全球排名揭曉!香港買樓有多難?一文看懂計算方式、合理區間與亞洲城市比較

你是否也感覺薪水永遠追不上飛漲的樓價?每個月收到的薪資,對比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樓價,總感到深深的無力感。這種「上車難」的感受,其實可以用一個關鍵指標來量化,那就是房價收入比(Price-to-income Ratio)。這個數據直接反映了一個地區居民的置業負擔。本文將為你完整解析這個衡量購屋壓力的重要數據,並提供最新的全球房價所得比排名,帶你清晰了解香港買樓的真實挑戰,以及我們在全球及亞洲的位置。

什麼是房價收入比(房價所得比)?秒懂你的置業壓力

在深入探討全球排名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理解這個核心概念。房價收入比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指標,它衡量的是一個家庭需要花多少年的全部收入,才能購買一套中位數價格的住宅。這個指標排除了複雜的按揭利率、稅費等因素,單純從「收入」與「房價」的對比出發,讓我們能快速橫向比較不同城市或國家的置業難度。

📊 定義與計算公式:到底要不吃不喝幾年才能買樓?

計算房價收入比的公式相當簡單,但關鍵在於數據的選取要一致。國際上通用的計算方式是:

房價收入比 = 房屋總價中位數 ÷ 家庭年收入中位數

舉個例子,假設某城市一套中位數住宅的價格是500萬港元,而一個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數是50萬港元,那麼該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就是:

5,000,000 / 500,000 = 10(倍)

這意味著,這個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地儲蓄10年,才能全款買下這套房子。顯然,這個數字越高,代表居民的置業壓力越大。

🌍 合理的房價收入比是多少?世界銀行的標準怎麼看?

那麼,房價收入比達到多少才算是「合理」水平呢?雖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但世界銀行(World Bank)提出過一個參考區間,被廣泛引用:

  • 合理區間:4 至 6 倍
  • 偏高區間:6 至 8 倍
  • 負擔過重:8 倍以上

根據這個標準,若一個地區的房價收入比超過8倍,就意味著當地居民的住房壓力已達到非常嚴峻的水平。這也為我們評估接下來的全球排名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基準。

延伸閱讀:打好理財基礎

了解宏觀經濟指標是重要的第一步,但個人的財務健康狀況同樣關鍵。對於剛開始接觸投資理財的朋友,建立穩固的基礎至關重要。推薦閱讀 投資理財論壇點揀好?PTT、Mobile01、Dcard三大平台優劣比較與新手指南,了解如何透過社群學習,加速你的成長。

房價收入比 vs. 房貸負擔率,兩者有何不同?

除了房價收入比,你可能還聽過「房貸負擔率」(或稱「供款與入息比率」)。這兩個指標雖然都用來衡量置業壓力,但側重點不同:

  • 房價收入比:衡量的是「儲蓄能力」與「總價」的關係,是一個靜態的、長期的指標。它告訴你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儲夠錢」。
  • 房貸負擔率:衡量的是「每月按揭供款」佔「家庭月收入」的比例,是一個動態的、現金流的指標。它直接關係到你買樓後每個月的生活品質。

簡單來說,房價收入比看的是「買不買得起」的總體門檻,而房貸負擔率看的是「供不供得起」的每月壓力。兩者結合,才能更全面地評估置業的可行性。

2025全球房價所得比排名總覽:誰是全球最難買樓的城市?

了解了基本概念後,讓我們進入戲肉——全球主要城市的房價所得比排名。以下數據綜合參考國際知名數據庫 Numbeo 等平台的最新資料,為你呈現全球置業壓力的真實面貌。(*註:排名及數據會動態更新,此處為撰文時的最新參考*)

📈 全球置業負擔最重 TOP 10 城市

在全球數百個城市中,以下這些地區的居民正面臨著最嚴峻的置業挑戰,其中亞洲城市佔據了多個席位。

排名 城市 / 地區 房價收入比 (倍)
1 香港 (Hong Kong) 約 45.8
2 深圳 (Shenzhen) 約 39.5
3 北京 (Beijing) 約 37.1
4 上海 (Shanghai) 約 34.2
5 孟買 (Mumbai) 約 30.5
6 首爾 (Seoul) 約 29.1
7 倫敦 (London) 約 24.8
8 台北 (Taipei) 約 23.7
9 溫哥華 (Vancouver) 約 22.5
10 新加坡 (Singapore) 約 21.9

🌏 台灣與亞洲主要鄰國排名大比拼

對於香港居民而言,與亞洲主要金融中心和鄰近地區的比較尤其具有參考價值。從數據中可以清楚看到,東亞地區的城市普遍面臨著巨大的樓價壓力。

城市 / 地區 房價收入比 (倍) 簡評
香港 (Hong Kong) 約 45.8 全球最高,置業壓力極大,樓價與收入嚴重脫節。
首爾 (Seoul) 約 29.1 南韓首都圈樓價高昂,是國民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
台北 (Taipei) 約 23.7 同樣面臨高樓價挑戰,薪資增長乏力是主要痛點之一。深入了解可參考臺灣股市分析
新加坡 (Singapore) 約 21.9 雖然私樓價格高,但建屋發展局(HDB)組屋政策有效紓緩了大部分國民的居住壓力。
東京 (Tokyo) 約 12.5 相較其他東亞龍頭城市,東京的樓價在泡沫經濟後相對平穩,置業負擔較輕。

深入剖析:香港的房價收入比為何在全球名列前茅?

香港的房價收入比長期位居全球榜首,絕非單一因素造成。其背後是經濟、社會、土地政策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 薪資成長停滯:被樓價漲幅遠遠拋在腦後

過去十多年,香港樓價經歷了驚人的漲幅,但市民的薪資增長卻遠遠追不上。當資產升值的速度遠超於勞動回報的增長時,房價收入比的惡化就成為了必然結果。對於大多數僅依賴薪資收入的市民來說,單靠儲蓄追趕樓價,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 土地供應與城市規劃:長期結構性問題

香港地少人多是客觀事實,但土地開發的長期規劃與供應速度,一直是社會爭議的焦點。土地供應不足,加上城市發展資源過度集中於核心商業區,直接推高了住宅用地的價格,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導致樓價居高不下。

推薦文章:掌握市場脈搏

房地產市場與整體經濟環境息息相關。要更宏觀地理解資產價格的波動,可以閱讀【2025股票討論區推薦】股民必看TOP5論壇/App/社群,從更廣泛的投資社群中獲取市場情緒與資訊。

🏦 市場預期心理:投資需求與資金流動的影響

在過去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下,大量本地及外來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將樓宇視為一種穩健的投資工具而非單純的居所。這種強勁的投資需求,加上市場普遍存在「樓價只升不跌」的預期心理,進一步推高了資產價格,使得普通市民的置業夢想變得更加遙遠。

常見問題 (FAQ)

房價收入比越高代表什麼?

房價收入比越高,直接代表以下幾點:

  • 置業門檻極高:居民需要儲蓄更長的時間才能支付首期或全款。
  • 居民生活壓力大:即使成功「上車」,高額的按揭供款也可能擠壓其他生活開支,降低生活品質。
  • 社會財富差距可能擴大:有樓人士的資產隨著樓價上漲而增加,而無樓人士則更難追趕,可能加劇貧富懸殊。
  • 潛在經濟風險:過高的樓市泡沫一旦破裂,可能對整體金融系統造成衝擊。

哪裡可以查詢到官方或權威的房價所得比數據?

要獲取相關數據,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渠道:

  • 政府機構:香港特區政府的差餉物業估價署會定期公佈樓價指數,但較少直接發佈房價收入比。
  • 國際數據平台:如本文引用的 Numbeo,是全球最大的用戶貢獻數據庫之一,提供各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及房地產指標。
  • 研究報告:一些國際物業顧問公司(如CBRE、JLL)及學術機構會不定期發佈相關的研究報告。

政府有哪些政策在試圖解決高房價收入比的問題?

面對嚴峻的住房問題,香港政府已推出多項措施,意圖紓緩市民壓力,主要方向包括:

  • 增加土地供應:透過填海、開發棕地、新發展區等方式,從根源上增加住宅土地。
  • 大力發展公營房屋:加快興建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及資助出售房屋(如居屋、綠置居),為合資格市民提供可負擔的居住選擇。
  • 樓市需求管理措施:在樓市過熱時推出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等「辣招」,以遏抑短期炒賣及外來投資需求。

總結

本文帶你從「房價收入比」的定義,一路看到了最新的全球排名,並深入分析了香港位居榜首的背後原因。數據清晰地揭示了香港市民所面臨的巨大置業壓力。了解房價收入比不僅是看見殘酷的現實,更是幫助我們在規劃個人財務與置業決策時,能有更清晰的判斷依據。面對高樓價的挑戰,理性評估自身能力,了解市場宏觀環境,並善用相關資訊,才能在複雜的房地產市場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bye: 
:yahoo: 
:mail: 
:whistle: 
B-) 
;-) 
:scratch: 
:wacko: 
:cry: 
:-( 
:unsure: 
:good: 
:negative: 
:heart: 
:yes: 
:ros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