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討論區|投資人的聚腳地 – 全方位金融投資論壇 ︱ 股票、加密貨幣、ETF、外匯、商品期貨、債券、房地產

【2025完整指南】以太幣總量無上限?一篇搞懂以太坊發幣機制、通膨與通縮模型

你是否也曾困惑,比特幣總量有限,那以太幣(ETH)呢?是無限增發,所以會持續通膨嗎?又常聽到項目在「以太坊上發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些疑問圍繞著以太坊的核心價值。實際上,以太幣總量的議題遠比一個簡單的「是」或「否」來得複雜,而以太坊發幣則是其生態系統蓬勃發展的基石。本文將帶你從核心問題「以太幣總量」出發,深入淺出地解析以太坊的經濟模型,並一步步教你理解在以太坊上發行代幣的完整概念,讓你一篇搞懂以太坊生態的價值核心。

破解迷思:以太幣(ETH)總量真的沒有上限嗎?

直接回答:是的,以太幣(ETH)沒有像比特幣那樣設定2100萬枚的硬性總量上限。但這絕不意味著它可以「無限增發」。以太坊的貨幣政策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透過精密的機制來平衡新幣的發行與舊幣的銷毀,理解這一點是評估ETH長期價值的關鍵。

與比特幣的根本不同:為何以太坊最初不設定總量上限?

以太坊從誕生之初,其定位就與比特幣截然不同。比特幣被設計為「數位黃金」,強調的是其價值儲存的稀缺性,因此設定固定的總量上限是其核心特徵。相反地,以太坊的願景是成為一台「世界計算機」,一個去中心化的應用平台。ETH不僅是加密貨幣,更是驅動這台計算機運作的「燃料」(Gas)。

  • 持續的激勵機制:為了確保網路長期安全運作,需要持續有新的ETH產出,用以獎勵保護網路安全的驗證者(早期是礦工,現為質押者)。若過早設定上限,當區塊獎勵發放完畢,單靠交易手續費可能不足以吸引足夠的驗證者,從而威脅網路安全。
  • 應對遺失的代幣: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加密貨幣因私鑰遺失等原因而永久退出流通。不設定硬性上限,可以視為一種對沖這種自然損耗的方式,維持生態系統的流動性。

關鍵轉折點:合併(The Merge)如何改變一切?

2022年9月,以太坊完成了一次名為「合併」(The Merge)的歷史性升級,這徹底改變了其經濟模型。網路的共識機制從耗能巨大的「工作量證明」(PoW)轉變為高效環保的「權益證明」(PoS)。這次升級對以太幣總量的影響是革命性的。

在PoW時代,礦工需要透過強大的算力競爭記帳權,贏得大量的ETH作為獎勵,這導致ETH的發行量相對較高。轉向PoS後,網路安全由質押者(Stakers)負責,他們透過質押自己的ETH來獲得驗證資格和獎勵。PoS所需的獎勵遠低於PoW,使得新ETH的年發行率大幅下降了約90%。想深入了解這次升級的影響,可以參考我們的以太坊礦機已成歷史?解構以太幣算力、合併衝擊與PoS質押時代分析文章。

剖析以太坊的雙引擎模型:發行(Issuance)與燃燒(Burn)

合併之後,以太坊的貨幣供應由兩個核心機制共同決定,如同一個雙引擎系統,一邊「加油」,一邊「耗油」,動態調節著ETH的總量。

引擎一:發行 (Issuance) – PoS質押獎勵

這是新ETH產生的唯一途徑。用戶將自己的ETH質押到網路中成為驗證者,參與區塊的驗證與打包,作為回報,他們會獲得系統發行的新ETH。發行率是變動的,取決於全網總質押量的多寡,但整體遠低於過去的PoW機制。

引擎二:燃燒 (Burn) – EIP-1559協議

這是銷毀ETH的關鍵機制。自2021年倫敦升級引入EIP-1559協議後,用戶支付的交易手續費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給驗證者的「小費」(Priority Fee),另一部分是「基礎費用」(Base Fee)。這筆基礎費用不會支付給任何人,而是被直接「燃燒」,即永久性地從流通中移除。

結論:以太幣是通膨還是通縮資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視情況而定。以太幣的淨發行量取決於「發行量」與「燃燒量」之間的競賽結果。

  • 當網路活動平淡時:交易量少,導致燃燒的基礎費用也少。此時,新發行的ETH數量可能會超過被燃燒的數量,ETH總量呈現緩慢的通膨狀態。
  • 當網路活動頻繁時:例如在牛市期間,DeFi和NFT交易活躍,網路對區塊空間的需求大增,推高基礎費用。此時,被燃燒的ETH數量就有可能超過新發行的數量,使ETH總量減少,進入通縮狀態。這種潛在的通縮特性被許多投資者視為「超健全貨幣」(Ultra Sound Money)。

推薦文章

想更深入了解以太坊合併帶來的深遠影響嗎?歡迎閱讀我們的專題分析:區塊鏈以太坊2.0終極指南:PoS、分片技術與未來影響全面解析

什麼是「以太坊發幣」?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創造資產

當人們談論「在以太坊上發幣」時,他們指的並不是創造新的ETH,而是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利用智能合約創造出全新的、獨立的數位資產,通常被稱為「代幣」(Token)。這是以太坊作為一個應用平台最核心、最强大的功能之一。

核心概念:認識ERC-20代幣標準

為了讓這些由不同項目方創造的代幣能夠互相兼容,並且能被錢包、交易所等應用程式順利讀取與互動,以太坊社群建立了一套通用的技術規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ERC-20 標準。ERC-20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代幣模板」,它定義了一套所有同質化代幣(Fungible Tokens,即每個代幣價值相等,可互換)都必須遵守的基本功能,例如:

  • 查詢總供應量 (Total Supply)
  • 查詢某地址的餘額 (Balance Of)
  • 轉帳功能 (Transfer)
  • 授權轉帳功能 (Approve & Transfer From)

只要遵循這個標準,任何人或團隊都能在以太坊上創造出自己的代幣。想學習更詳細的ERC-20知識,請參考這篇TRC20是什麼?2025年最詳盡USDT轉帳教學與ERC20/BEP20比較,裡面有對ERC20的詳細介紹。

ERC-20 代幣與以太幣(ETH)有何不同?

這是一個常見的混淆點。簡單來說,它們的關係就像「高速公路」與「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車」。

特徵 以太幣 (ETH) ERC-20 代幣
角色定位 主網原生資產 (主幣),以太坊區塊鏈的「燃料」 基於智能合約創建的資產 (應用代幣)
主要用途 支付交易手續費 (Gas Fee)、質押以維護網路安全 用於特定應用程式的功能,如治理投票、平台會員權益、穩定幣等
創造方式 由區塊鏈協議本身發行 (質押獎勵) 由開發者部署智能合約來創造
範例 ETH USDT (穩定幣), UNI (治理代幣), SHIB (迷因幣)

為什麼項目方選擇在以太坊上發行代幣?

  • 安全性與去中心化:以太坊主網由遍布全球的數十萬個驗證者共同保護,提供了極高的安全性。項目方無需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區塊鏈和共識,即可享受頂級的安全保障。
  • 龐大的開發者與用戶生態:以太坊擁有最龐大、最活躍的開發者社群和用戶基礎。在這裡發行代幣,意味著可以立即接觸到海量的潛在用戶、錢包工具、交易所和DeFi協議。
  • 智能合約的可組合性:以太坊上的所有協議和代幣都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輕鬆地互相組合、互動,創造出無窮的金融創新。例如,一個新發行的代幣可以立即在去中心化交易所Uniswap上建立流動性池,或在借貸協議Aave中作為抵押品。

知名案例:看看哪些成功的代幣誕生於以太坊

以太坊是無數知名加密資產的搖籃,例如:

  • USDT (Tether): 市值最大的美元穩定幣,是加密世界最重要的交易媒介之一。
  • UNI (Uniswap): 最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治理代幣,持有者可以對協議的發展進行投票。
  • LINK (Chainlink): 去中心化預言機網路的代幣,負責將鏈下真實世界的數據安全地傳輸到鏈上。

延伸閱讀

對創建自己的代幣感興趣?這篇技術教學文章將引導您完成整個流程:以太坊Token創建終極指南:使用Truffle框架從零到一打造你的ERC-20代幣

Layer 2 的崛起:發幣如何影響以太坊的未來?

近年來,為了應對以太坊主網(Layer 1)的擁堵和高昂Gas費問題,各種擴容方案「Layer 2」(L2)應運而生,如Arbitrum, Optimism, Linea, Base等。許多L2也選擇發行自己的代幣,這對以太坊的未來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L2 為什麼也需要發幣?治理與激勵的重要性

L2發行代幣的主要目的有二:

  1. 去中心化治理:一個成熟的L2網路也追求去中心化,避免由單一團隊控制其發展。透過發行治理代幣,可以將協議的決策權下放給代幣持有者社群,由社群共同投票決定網路的升級、參數調整和資金使用等重要事務。
  2. 生態系統激勵:代幣是吸引開發者和用戶加入其生態的最有效工具。L2項目方可以利用其原生代幣,對在其鏈上構建應用的開發者和早期參與的用戶進行獎勵(例如空投),從而快速啟動網路效應,與其他L2競爭。

從 Linea 到 Base:觀察 L2 發幣對以太坊競爭格局的影響

市場高度關注像Linea、Base等尚未發幣的L2巨頭的動向。一旦它們發行代幣,很可能會透過大規模的空投和流動性激勵計劃,吸引大量資金和用戶,從而改變現有的L2競爭版圖。這種「發幣預期」本身就成為了一種驅動用戶與這些L2協議互動的強大動力。

這對以太坊主網是利好還是利空?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利弊共存:

  • 利好:L2的繁榮將大量交易從主網轉移,緩解了主網的擁堵。但L2仍需定期將交易數據打包並提交回以太坊主網進行最終結算和安全確認,這會持續消耗主網的區塊空間,為ETH創造穩定的Gas費燃燒需求,有助於鞏固ETH的價值。
  • 潛在風險:如果用戶和資金過度集中在少數幾個L2生態中,可能會削弱以太坊主網的直接應用價值。同時,不同L2之間的流動性碎片化和跨鏈互操作性的挑戰,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常見問題 (FAQ)

Q1:簡單來說,以太幣的總供應量到底是多少?

截至2025年,以太幣的總供應量約在1.2億枚左右,但這個數字是動態變化的。它沒有固定的上限,其增減取決於質押獎勵發行的新幣數量與EIP-1559燃燒的舊幣數量之間的差額。你可以透過 Ultrasound.money 等網站實時追蹤ETH的供應量變化。

Q2:個人可以在以太坊上發行自己的代幣嗎?技術門檻高嗎?

可以。理論上,任何具備智能合約開發知識的人都可以發行自己的ERC-20代幣。對於非技術人員,現在也有許多第三方工具和平台(如OpenZeppelin Contracts Wizard)可以幫助用戶在無需編寫大量程式碼的情況下,生成和部署標準的代幣合約,大大降低了技術門檻。

Q3:燃燒機制真的能讓以太幣價格上漲嗎?

燃燒機制透過減少供應量,在需求不變或增加的情況下,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有利的經濟條件。當網路實現通縮(燃燒量 > 發行量)時,ETH的稀缺性會增加,這通常被市場解讀為一個強烈的利好信號。然而,價格最終由市場供需、宏觀經濟環境、技術發展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燃燒機制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積極因素,並非價格上漲的唯一保證。

Q4:ETH的燃燒量在哪裡可以查詢?

有多個公開的數據分析平台可以查詢實時和歷史的ETH燃燒數據。最常用的包括 Etherscan(在首頁就有燃燒數據統計)、Ultrasound.money(專門視覺化ETH供應與燃燒的網站)以及 Dune Analytics 上的各種社群儀表板。

總結

總結來說,關於「以太幣總量」的核心問題,我們了解到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無限增發,而是在「發行」與「燃燒」的雙引擎機制下動態平衡,甚至在網路活躍時可能走向通縮,這賦予了ETH獨特的經濟模型。同時,我們也搞懂了「以太坊發幣」的真正涵義——即利用其強大的智能合約功能,在一個安全、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創建多元化的數位資產,從而孕育出DeFi、NFT、GameFi等豐富多彩的應用生態。

理解以太幣自身的貨幣政策和以太坊作為發幣平台的雙重屬性,是評估以太坊長期價值與生態潛力的關鍵第一步。這不僅有助於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更能讓我們洞悉這個去中心化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bye: 
:yahoo: 
:mail: 
:whistle: 
B-) 
;-) 
:scratch: 
:wacko: 
:cry: 
:-( 
:unsure: 
:good: 
:negative: 
:heart: 
:yes: 
:ros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