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加密貨幣風險警報:香港投資者必須警惕的詐騙與技術漏洞

2025加密貨幣風險警報:香港投資者必須警惕的詐騙與技術漏洞

加密貨幣市場近年風起雲湧,比特幣於2025年一度突破70,000美元大關,NFT、DeFi、礦業股亦屢創話題。然而,在這個吸引大批香港投資者參與的新金融領域中,各類安全風險與詐騙手法亦不斷進化。從智能合約漏洞、假客服詐騙,到NFT變相洗黑錢,不少市民在未有完善保障的情況下,損失慘重。

本文將綜合2025年最新全球案例,深入分析加密貨幣常見風險、技術漏洞及行為誤區,並提供五大實用安全建議,助你在高波動市場中自保,減低中伏機會。

加密貨幣風險升級,香港投資者必須警惕

雖然區塊鏈技術以去中心化、自主管理為賣點,但過去數年,黑客與詐騙集團透過技術攻擊與心理操控,成功奪取大量加密資產。根據區塊鏈分析機構Chainalysis於2025年初公布的報告,單在2024年,全球加密資產詐騙損失或許已超過51億美元,較2023年上升18%。

香港亦未能倖免,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指出,本地涉及虛擬貨幣的報案個案由2023年約1,100宗,於2024年飆升至超過1,700宗,當中損失金額動輒以百萬港元計。

加密貨幣風險警示:四大漏洞不可忽視

1. Axie事件震撼全球:區塊鏈漏洞現真身

不少人誤以為區塊鏈「防駭無敵」,事實卻不然。2022年,人氣NFT遊戲Axie Infinity所使用的Ronin側鏈遭駭客入侵,損失超過6.15億美元資金。事件起初並未被平台察覺,一週後玩家無法提款,始揭發漏洞。駭客背後更被揭與北韓「Lazarus Group」有關,震驚業界。

到2025年,這仍是區塊鏈史上最大型的駭客事件。雖然平台事後以1.25億美元作補償,但用戶損失依然無法彌補,突顯即使是大型平台亦有風險,安全防線一旦崩潰,損失可難以挽回。

2.釣魚攻擊升級:假冒客服詐騙橫行

社交平台上充斥大量偽冒官方帳號的駭客,尤其是Telegram、Discord等熱門加密貨幣社群。騙徒會以「帳戶異常」、「升級驗證」等理由,要求受害人提供私鑰或助記詞。

以2022年Opensea事件為例,駭客向用戶發出釣魚電郵,誘導其簽署空白智能合約,成功偷取254件NFT,價值約170萬美元,包括知名「無聊猿」系列。2025年,香港亦有個案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揭發,一名市民誤信釣魚網站,損失價值逾77萬港元的USDT。

這類攻擊越來越難辨認,騙徒甚至懂得模擬官方語氣、設計仿真網頁,令人防不勝防。

3. FATF示警:NFT淪為洗黑錢新工具?

根據2025年國際反洗黑錢組織(FATF)發表的報告,NFT已被利用作為洗錢及恐怖集資的新工具。騙徒利用NFT的匿名性與難以評估價值的特性,進行「自買自賣」,偽造交易紀錄,再將資產轉為現金或其他穩定幣。

此外,一些平台因缺乏KYC(身份驗證)機制,令資金來源難以追查。這亦是為何香港金管局近期加強對NFT交易所的監管,防範成為黑錢熱點。

4. 加密騙局揭密:Day of Defeat代幣捲款失蹤

Day of Defeat Token於推出時聲稱可帶來1000萬倍回報,吸引大批散戶搶購。可惜最終發展成為「抽水騙局」,即項目方趁價格上升大手套現,令幣價瞬間暴跌,投資者血本無歸。

這類「抽水」事件在加密貨幣市場並不罕見。據2025年CoinGecko統計,每年有超過30%的新加密幣項目最終被標示為「Rug Pull」,即詐騙或無故關閉。

市場風險不止波動性,更包括平台信譽、資金流向與開發者道德。

香港投資者須警惕:加密貨幣礦業股票風險

加密貨幣礦業股票如Riot Platforms、Marathon Digital等,過去兩年吸引大量亞洲資金投入。香港不少散戶亦視之為分散投資組合的選項,但背後其實暗藏多重市場風險:

1. 價格高度依賴比特幣波動

這些股票與比特幣價格呈強相關性。2025年初比特幣價格每次下跌5%,礦業股平均跌幅高達8-12%。若比特幣進入技術性回調,相關股票同樣首當其衝。

2. ESG政策衝擊能源成本

歐美市場加強針對高耗能產業的碳稅機制,令礦企營運成本大幅增加。2025年歐盟實施「碳足跡申報制度」,對未使用綠電的礦場徵收額外稅項,直接侵蝕利潤空間。

3. 技術更新快,舊機淘汰速度高

加密礦業需使用高效能挖礦機。2025年NVIDIA及AMD新晶片大幅提升算力,令舊機型迅速失去競爭力。若礦企無法即時更新設備,將陷入效率低下與成本高昂的雙重困境。

4. 法規變動快,營運政策隨時「變天」

中國於2021年全面禁止加密挖礦後,不少礦企轉至哈薩克、加拿大、德州等地。2025年美國亦針對挖礦用電設下總量管制,香港投資者若忽略政策風險,或將面對投資跳水。

五大加密貨幣安全建議,助你避開市場風險

1. 優先使用官方認證平台與客戶支援

不要輕信社交平台上的非官方客服。所有帳戶問題,應通過平台官網或經驗證的應用程式客服處理。切勿提供私鑰、助記詞等敏感資料。

2. 啟用雙重認證保障帳戶安全

建議使用Google Authenticator或Authy等應用程式,為交易所、錢包加設第二重保安。大部分駭客無法突破2FA,即使帳密洩露亦難以入侵。

3. 絕不隨便點擊鏈接或掃描QR Code

任何來自不明電郵或社交訊息的連結應一律拒絕點擊。騙徒常設下「假登錄頁」,誘導輸入資料,一旦中招損失難以追回。

4. 使用密碼管理工具避免重複設定

多平台使用同一組密碼極易被拖庫。建議使用Lastpass、1Password等密碼管理工具,幫助建立複雜且不重複的密碼組合。

5. 長線持有資產建議存於冷錢包

硬體冷錢包如Ledger、Trezor可將資產脫離網絡存放,有效減少駭客遠端入侵風險。對於不常交易的資產來說,這是目前最安全的儲存方式之一。

結論

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與高流動性確實提供了投資新機會,但其背後的技術風險、詐騙風險與政策風險卻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對於香港投資者而言,加密貨幣市場的高波動性與監管不明確性,更加需要謹慎規劃。

無論是進場買幣,還是投資礦業股票,建議市民做好風險評估、分散配置資產,並定期跟進行業動態及平台風評。

記住:風險是投資的一部分,認清風險,才能掌握機遇。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常見問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bye: 
:yahoo: 
:mail: 
:whistle: 
B-) 
;-) 
:scratch: 
:wacko: 
:cry: 
:-( 
:unsure: 
:good: 
:negative: 
:heart: 
:yes: 
:ros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