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近來出現劇烈拋售,價格重挫,讓市場一片譁然。向來被視為「避險天堂」的美債,為何在全球經濟不確定升高之際反而被投資人拋售?答案,竟然是一種聽來冷門、但藏有巨大風險的操作策略——基差交易(Basis Trade)。
什麼是「基差交易」?
基差交易(Basis Trade)是一種套利策略,對沖基金會同時「買入」現貨美債、再「賣出」相對應的國債期貨合約,從兩者之間的價格差中賺取利潤。這套玩法在市場穩定時看似無害,但關鍵在於——幾乎全靠槓桿!
由於利潤空間有限,基金會向銀行或回購市場大量借錢,用來加碼買入現貨債券,一層一層堆疊出龐大的部位。
明明是「買債」,為什麼價格還是跌?
這正是最吊詭之處。雖然這些基金在一開始確實是買家,但當債券價格波動變大、甚至下跌時,槓桿就變成壓力來源。
當帳面開始虧損,保證金追加(margin call)壓力就會上門,基金被迫拋售原本持有的國債現貨籌錢,直接轉變為賣方,成為壓垮市場的力量之一。當這種連鎖反應出現,其他採用類似策略的機構也可能同步出現虧損並賣出持倉,造成「跌→賣→再跌」的骨牌效應,讓整體債市陷入惡性循環。
最新數據:基金不退反進,槓桿規模持續擴張
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的最新資料,截至2025年4月8日,對沖基金在10年期美債期貨上的淨空單規模飆升至1,873,687口,創下自2023年10月以來的新高。
這代表什麼?即便市場已明顯出現拋售壓力,這些機構仍選擇加碼持有高槓桿部位,意味著「基差交易」這個不定時炸彈還在市場內隨時可能引爆。
結語|當低風險套利變成市場炸彈
「基差交易」原本是種低風險的套利操作,卻因為過度槓桿和巨量資金投入,反而成為債市波動的源頭。
即便外界將近期美債波動歸咎於川普重提關稅政策,但真正讓美債價格提前失速的,是這些被槓桿綁住的對沖基金。當市場稍有風吹草動,這些機構不但無法穩定市場,反而成為壓倒價格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