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遊戲心得:為何亞當斯密說80%投資人不想賺錢?揭示市場的真正玩法

金錢遊戲心得:為何亞當斯密說80%投資人不想賺錢?揭示市場的真正玩法

《金錢遊戲》(The Money Game)自1967年問世以來,便被譽為投資界的傳世經典。其作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雖與18世紀的經濟學之父同名,卻是另一位在華爾街叱咤風雲的基金經理人與財經媒體創辦人。儘管書中提及的企業與市場環境已時過境遷——那是一個道瓊指數仍在千點徘徊的年代——但其揭示的關於市場、人性與投資心理學的洞見,至今依然發人深省。本文將帶您重溫這本經典,提煉出跨越時空的智慧,並探討《金錢遊戲心得》如何幫助現代投資者在今天的市場中航行。

本文核心觀點

  • 投資的終極目標:認識自己,而非僅僅是賺錢。
  • 集中投資的爭議:在特定條件下,「看好你的籃子」比分散更有效。
  • 財報的盲點:為何歷史數據無法完全預測未來市場。
  • 散戶的行為模式:情緒如何驅動散戶成為市場的「永恆賣家」。

投資的真諦:一場認識自己的昂貴遊戲

亞當斯密在書中拋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80%的投資人不是真的想要賺錢。」這句話聽起來匪夷所思,畢竟誰投資不是為了獲利?然而,他認為市場的本質是一場「金錢遊戲」,而遊戲的真正目的,是迫使參與者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市場會用非常昂貴的代價來幫助你做到。」—— 亞當斯密

市場的波動,本質上是群眾情緒的放大器。所有的圖表、指標和技術分析,都只是在嘗試量化這種集體的情緒狀態。正因市場充滿了非理性,投資的首要任務便是了解自己的情緒閾值、風險偏好和決策盲點。否則,你將永遠被市場的貪婪與恐懼牽著鼻子走。

案例分析:可可期貨的慘痛教訓

亞當斯密本人也曾為「認識自己」付出過高昂學費。他在書中分享了一段投資可可期貨的經歷。為了掌握價格動向,他幾乎動用了所有資源:諮詢駐外記者、派人親赴非洲產地奈及利亞考察收成。然而,黑莢病、內亂、貨幣貶值、惡劣天氣等一連串不可預測的因素,最終讓他的投資以慘賠收場。

這次失敗讓他深刻體悟到,即使掌握再多資訊,也無法完全控制市場的隨機性。更重要的是,在資訊不對稱和壓力下做出的決策,往往會暴露人性最脆弱的一面。這次經歷雖然虧了錢,卻成為他投資生涯中關於自我認知最寶貴的一課。

打破常規: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在現代投資理論中,「分散投資」幾乎是金科玉律。然而,亞當斯密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集中投資。他認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無法同時深入追蹤太多檔股票。與其分散持有,獲得平庸的平均報酬,不如將資源集中在少數幾家潛力最大的公司上。

他引用了另一位投資大師羅布(E. F. Hutton)的名言:「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看好那個籃子。」當然,這並非指只投資一支股票,而是建議將持股數量控制在一個可管理的範圍內,例如10萬美元的資金最多投資5-6檔,100萬美元則投資10-12檔。

集中投資 vs. 分散投資:時代背景的差異

策略 優點 缺點 適用情境
集中投資 潛在回報高、易於深入研究與管理 風險高度集中、對選股能力要求極高 1960年代(資訊不發達)、專業投資人
分散投資 降低單一資產風險、波動性較低 回報可能被平均化、難以超越市場 現代(資訊發達、工具多元如 ETF)、普通投資者

分析:在亞當斯密的年代,投資資訊難以取得,共同基金費用高昂,因此集中精力研究少數公司是相對理性的選擇。然而,在今天,隨著 2025年港股ETF投資觀察:ETF是否仍是參與香港市場的最佳工具? 等低成本分散化工具的普及,分散投資對大多數人而言是更為穩健的策略。

財報的局限性:為何數字不等於未來?

許多投資人將財務報表奉為圭臬,但亞當斯密對此始終抱持懷疑。他認為財報有兩大根本性問題:

  • 評價基準不一: 會計準則存在彈性空間。例如,庫存的計算方式(後進先出法 vs. 其他方法)、商譽的攤提、所得稅準備的提列等,不同公司可能有不同做法。這使得跨公司比較變得困難重重,如同用不同的尺去測量物體。
  • 財報舞弊風險: 數字可能被竄改或美化,以掩蓋公司真實的財務狀況。歷史上不乏因會計醜聞而倒下的知名企業。

更核心的一點是,財報記錄的是過去,而市場交易的是未來。一份亮眼的歷史財報,不保證公司未來能持續增長。投資者需要洞察的是影響未來的趨勢、管理層的能力以及產業的競爭格局,而非僅僅沉迷於歷史數據。若想深入了解財報分析,可參考資產負債表怎麼看?2025年專家級分析指南

散戶的宿命:為何總是市場的賣家?

亞當斯密發現,與其埋首於財報,和計程車司機、理髮師等散戶聊天,反而能學到更多關於市場情緒的教訓。他觀察到散戶普遍存在不明智的行為模式:一看到負面新聞就恐慌性賣出,或輕信所謂的「內線消息」而盲目買進。

他提出一個深刻的觀察:「散戶始終是賣家。」這並非指散戶的帳戶總是在虧損,而是從市場結構來看,像退休基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是持續性的巨大買家。既然有巨大的買盤,就必然要有對應的賣盤。而那些因缺乏耐心、追漲殺跌、被情緒左右的散戶,恰恰構成了這個龐大賣盤的主體。

這也呼應了巴菲特的觀點:「股票市場,是將財富從沒有耐心的人手中,轉移到有耐心的人手中。」

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對市場更有掌控力嗎?

回顧亞當斯密投資可可期貨的年代,獲取資訊的成本極高。反觀今日,我們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在網路上查到奈及利亞的氣候數據或任何公司的財報。科技的進步,是否真的讓我們對市場有了更高的掌控度?

答案或許是否定的。當所有人都能輕易獲取相同的資訊,並使用相似的分析模型時,資訊的優勢就被稀釋了。市場的驅動力,來自於觀點的差異和預期的不同。如果每個人都看著同樣的數據得出同樣的結論,市場將會失去活力。這也凸顯了獨立思考和解讀「別人不願花時間理解的東西」的重要性。

現代社會的挑戰,從資訊稀缺變成了資訊過載。過多的資訊和噪音,反而更容易干擾我們的情緒,導致誤判。亞當斯密在半個多世紀前就預見了情緒對投資的巨大影響,這一點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想要深入了解投資中的心理戰,可以參考這本股市心理战: 一位资深股民的投资哲学

常見問題 (FAQ)

1. 《金錢遊戲》這本書還適合現代投資人嗎?

絕對適合。雖然書中的市場環境和案例已經過時,但其關於投資心理、市場情緒和人性弱點的洞察是永恆的。它教導的核心不是「如何選股」,而是「如何成為一個成熟的投資者」。

2. 集中投資真的比分散投資好嗎?

這取決於投資者的知識水平、風險承受能力和投入程度。對於能夠深入研究且心理素質強大的專業人士,集中投資可能帶來超額回報。但對於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透過ETF等工具進行分散投資,仍然是更為穩健和理性的選擇。

3. 投資新手應該如何「認識自己」?

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首先,記錄自己的投資決策和當時的情緒,定期複盤。其次,誠實評估自己能承受多大的虧損,設定明確的停損點。最後,了解自己的知識邊界,不投資自己完全不理解的領域。

4. 為什麼說「散戶始終是賣家」?

這是一個從宏觀市場結構出發的觀點。大型機構(如退休基金)是長期、持續的買方,它們需要龐大的交易對手方。而散戶群體由於容易受到短期新聞和情緒影響,頻繁交易,整體上扮演了提供流動性(即賣出)的角色,從而讓機構能夠順利建倉。

總結:在喧囂市場中找到你的靜區

《金錢遊戲》沒有提供任何戰勝市場的必勝公式,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投資者在金錢面前的真實樣貌。真正的考驗,不是你能在牛市中跑多快,而是當市場逆轉,人群朝著相反方向狂奔時,你是否能堅守自己的原則。

成功的投資者往往順勢而為,但這個「勢」,不僅是市場的趨勢,更是自己內心的趨勢。在投入任何一分錢之前,請先問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何來到這個市場?我玩的是一場怎樣的遊戲? 如果沒有想清楚這些根本問題,你將永遠被這場遊戲玩弄於股掌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和心理舒適區,是在這場永無止境的金錢遊戲中,最重要的生存法則。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bye: 
:yahoo: 
:mail: 
:whistle: 
B-) 
;-) 
:scratch: 
:wacko: 
:cry: 
:-( 
:unsure: 
:good: 
:negative: 
:heart: 
:yes: 
:ros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