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在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中,似乎總能得到印證。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股市的牛熊更迭也從未停歇。每一次股災的來臨,都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有人在其中迷失方向、傾家蕩產,卻也有人憑藉敏銳的洞察力,在廢墟中尋獲黃金,實現財富的躍遷。究竟什麼樣的市場震盪才能被稱為「股災」?面對這種極端行情,我們又該如何調整心態、採取行動?
本文將帶您穿越時光隧道,深入回顧全球金融心臟——美國股市,在過去一百年間所經歷的七次重大股災歷史。從這些震撼世界的歷史事件中,我們不僅能理解股災怎麼辦,更能學會如何在危機中保持理性,甚至轉危為機。
本文核心要點:
- ✔ 百年股災全景:深入剖析七次關鍵的美股股災成因、影響與歷史脈絡。
- ✔ 數據洞察:透過具體數據(最大跌幅、持續時間)量化股災的衝擊力。
- ✔ 實戰策略:提供面對股災時的心理建設、資產配置及應對方案。
- ✔ 常見問題解答:釐清關於股災的常見迷思與問題。
回顧美股百年來的7次重大股災
「股災」究竟是什麼?市場上其實沒有一個教科書式的標準定義。一般而言,當市場大盤指數在一天或數天內出現超過10%的劇烈下跌,便可視為股災的徵兆。這種下跌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動,它代表著市場信心的集體崩潰,其影響力遠超個股的漲跌。
作為全球資本的匯集地,美國股市的市值佔全球半數以上,其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世界經濟的神經。因此,我們的回顧將聚焦於美股股災歷史。歷史數據顯示,大型股災可能導致指數腰斬(跌幅-50%),而體質較弱的公司股價甚至可能蒸發80%以上,最終走向破產下市的命運。
股災的發生頻率並無固定規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個投資者的生涯中,必然會經歷數次市場的劇烈震盪。下表為您系統化整理了百年來七次影響深遠的美股股災,讓我們從數據中感受市場的力量。
事件 | 導火線 | 期間 (高點~低點) | 最大跌幅 | 恢復前高總時長 |
---|---|---|---|---|
經濟大蕭條 | 投機及槓桿形成經濟泡沫 | 1929/10 ~ 1933/03 | -86.0% | 約 25年 |
熊市中的熊市 |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 1937/03 ~ 1942/04 | -57.6% | 約 9年2個月 |
石油危機 | 經濟衰退、通膨、石油禁運 | 1973/01 ~ 1974/09 | -46.3% | 約 7年7個月 |
黑色星期一 | 程式交易、經濟擔憂、國際局勢 | 1987/10 ~ 1987/12 | -30.1% | 約 1年4個月 |
網路泡沫 | 互聯網公司過度炒作 | 2000/09 ~ 2003/02 | -47.4% | 約 6年9個月 |
金融海嘯 (次貸危機) | 次級房貸泡沫破裂 | 2007/12 ~ 2009/03 | -55.2% | 約 5年2個月 |
新冠肺炎疫情 | 全球疫情恐慌、石油價格戰 | 2020/03/05 ~ 2020/03/23 | -33.8% | 約 90天 |
※時間與漲跌幅均為估算值,僅供參考。
⚫美股股災1:1929年 經濟大蕭條 (The Great Depression)
若要論及史上最具毀滅性的金融風暴,1929年的華爾街股災無疑是教科書級別的案例。它不僅造成了-86%的驚人跌幅,更將美國及全球拖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深淵。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美國經濟空前繁榮,股市成為全民狂歡的場所。投機風氣盛行,人們堅信股價只會上漲,大量使用信貸、槓桿投入市場。當時市場上的貸款總額甚至超過了美國的流通貨幣總量,股價完全脫離基本面,巨大的泡沫應運而生。
1929年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道瓊指數單日暴跌13%,次日再度狂瀉12%,恐慌情緒徹底引爆。崩盤持續了三年多,股市市值蒸發近九成,無數投資人血本無歸,銀行大量倒閉,失業率飆升至25%,整個社會陷入惡性循環。這次股災的恢復期也創下紀錄,如果在高點買入,需要整整25年才能解套。
政府應對: 災難初期,政府採取自由放任政策,錯失干預良機。痛定思痛後,美國政府推出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改革銀行體系,並通過《證券交易法案》成立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為現代金融監管奠定了基礎。
⚫美股股災2:1937年 熊市中的熊市 (The Recession of 1937–1938)
正當人們以為1929年的噩夢已遠去,市場從1933年開始迎來一波強勁反彈,四年內上漲近四倍。然而,這只是風暴間的短暫平靜。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點燃戰火,全球局勢再度緊張,華爾街醜聞頻傳,市場信心脆弱不堪,一場「熊市中的熊市」悄然而至。
股市在短短一年內暴跌50%,並開啟了長達五年的下跌趨勢,總跌幅達-57.6%。這次股災的持續時間之長,排名歷史第一,讓剛從大蕭條中喘過氣來的美國人民再次陷入絕望。它深刻地教育了市場:熊市的反彈,有時可能是更深下跌的序曲。
⚫美股股災3:1973年石油危機 (The 1973–1974 Stock Market Crash)
1973年的股災,其根源並非金融投機,而是實體經濟的困境。當時美國面臨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的雙重夾擊,即所謂的「停滯性通膨」。為了抑制飆升的物價,聯準會採取激進的升息措施,為市場埋下隱憂。
同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為了打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實施石油禁運。油價在幾個月內飆漲近五倍,這根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直接引爆了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股在一年多內下跌近半,失業率與通膨率雙雙高漲。這次危機是全球性的,其中香港恆生指數跌幅更是高達91.5%,極為慘烈。
⚫美股股災4:1987年黑色星期一 (Black Monday)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這一天被永遠地刻在金融史的恥辱柱上。道瓊工業指數在一天之內暴跌22.62%,創下史上最大單日跌幅紀錄,一天蒸發的市值相當於當年美國GDP的八分之一。
股災的導火線是多方面的: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擔憂、美元貶值預期、國際局勢緊張等。然而,加速這次崩盤的元兇,則是當時新興的「程式交易」。當股價下跌觸發預設閥值,電腦便會自動執行賣出指令,賣出又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形成無情的惡性循環。恐慌蔓延全球,全球股市總計損失近1.8兆美元。
政府應對: 汲取了1929年的教訓,這次政府反應迅速。聯準會立即聲明將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並聯合大公司回購股票、協調國際匯率政策、大幅降息。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熔斷機制」,在市場極端波動時暫停交易,給予投資者冷靜的時間。這些措施成功阻止了金融危機演變為全面的經濟危機。
延伸閱讀:穩健投資策略
面對市場的劇烈波動,建立一個穩健的投資組合至關重要。學習如何進行有效的資產配置,是每位投資者的必修課。這篇文章將為您提供詳盡的指南。
⚫美股股災5:2000年網路泡沫 (.com Bubble)
90年代末,互聯網的興起掀起了一場科技革命,也催生了一場巨大的投機泡沫。任何公司只要在名字後加上「.com」,股價就能一飛沖天,不論其是否盈利。投資者追逐的是遙不可及的「本夢比」,而非實質的「本益比」。
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在五年內從1000點飆升至5000點。然而,當狂熱退去,投資者開始審視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時,泡沫應聲而破。那斯達克指數從高點一路暴跌至1172點,跌幅高達77%。無數被瘋狂炒作的互聯網公司燒光資金後倒閉,只有像亞馬遜(Amazon)和eBay等少數公司存活下來,並成為日後的科技巨頭。
⚫美股股災6:2007年金融海嘯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這次危機的源頭,是看似穩固的房地產市場。在網路泡沫後,聯準會的長期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市的繁榮。銀行為了追求利潤,向信用記錄不佳的購房者發放了大量「次級貸款」。
更具風險的是,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將這些高風險貸款打包成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CDO),並在信用評級機構的「背書」下,將其作為高級別債券賣給全球投資者。當2004年後聯準會開始升息,房貸違約率急劇上升,這些金融商品的價值瞬間崩塌。
2008年9月,百年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引發了全球性的信貸緊縮和金融恐慌。金融機構間的信任徹底瓦解,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由此爆發。S&P 500指數跌幅超過50%,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其影響深遠,至今仍被世人銘記。
⚫美股股災7:2020年 新冠疫情 (COVID-19 Crash)
最近一次讓我們記憶猶新的股災,由一場突如其來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引發。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從亞洲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國紛紛採取封鎖措施,全球供應鏈中斷,經濟活動陷入停滯。
市場的恐慌在3月份達到頂峰,雪上加霜的是,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的石油價格戰導致國際油價暴跌。美股在10天內經歷了史無前例的4次熔斷,道瓊指數在短短19天內下跌了-33.8%。
政府應對: 此次各國政府的救市行動堪稱史上最快、規模最大。聯準會迅速將利率降至零,並啟動了無限量的貨幣寬鬆政策(QE)。美國政府也推出了數兆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這些 massive 的資金注入,使得股市在短短三個月內就奇蹟般地收復失地,並在之後不斷創下新高,但也為日後的全球高通膨埋下了伏筆。
股災來臨時,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股災的成因各不相同,可能是經濟衰退、人為泡沫,甚至是黑天鵝事件,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難以預測。既然無法預測,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萬全準備。以下是三項關鍵的應對策略:
1. 心理建設:克服恐懼與貪婪
股災中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的情緒。當市場一片哀嚎,賬戶餘額每日縮水,恐懼會驅使人做出最壞的決定——在市場底部割肉離場。請記住,市場的下跌終會過去,經濟也終將復甦。保持冷靜,避免情緒化交易,是生存下來的第一法則。
2. 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的壓艙石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老生常談,卻是穿越牛熊的真理。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資產配置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單一市場或資產類別暴跌帶來的風險。透過在股票、債券、現金、黃金等不同資產間進行分配,可以在股市大跌時提供緩衝,保護您的投資組合。
3. 價值投資:在廢墟中尋找黃金
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股災正是這句話的最佳實踐場景。當市場非理性拋售時,許多體質優良、具有長期價值的公司股票會被嚴重錯殺,其價格遠低於內在價值。對於有準備的投資者來說,這正是以低價買入優質資產的黃金機會。深入了解價值投資的理念,能幫助您在危機中發現機遇。
關於美股股災的常見問題 (FAQ)
Q1:股災可以預測嗎?
儘管有許多指標和理論試圖預測股災,但歷史證明,精準預測股災的發生時間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市場是由無數參與者的複雜行為構成的,充滿了不確定性。與其浪費時間去預測,不如專注於建立一個能夠抵禦風暴的穩健投資組合。
Q2:股災平均持續多久?恢復期多長?
從上文的統計可以看出,股災的持續時間和恢復期差異巨大。短如2020年的新冠疫情,僅下跌19天,三個月就收復失地;長如1929年大蕭條,下跌持續三年半,花了25年才漲回前高。這取決於股災的根本原因、全球經濟狀況以及政府的應對措施。
Q3:熔斷機制是什麼?它能阻止股災嗎?
熔斷機制(Circuit Breaker)是在股價指數出現異常劇烈波動時,暫時中斷交易的措施。它的目的不是阻止股災,而是為市場提供一個「冷靜期」,避免因恐慌引發的程式化交易加劇跌勢,讓投資者有時間重新評估市況。它是一種市場穩定器,而非趨勢逆轉器。
Q4:在股災期間,現金為王是真的嗎?
在股災初期,持有一定比例的現金確實能提供安全性和靈活性。現金可以讓您避免資產的進一步損失,並在市場出現投資機會時擁有「彈藥」。然而,長期持有過多現金則會面臨通貨膨脹侵蝕購買力的風險。因此,現金應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結論
鑑古可以知今。回顧美股百年的股災歷史,我們發現儘管每一次危機的劇本都不同,但人性的恐懼與貪婪卻總是不斷重演。股災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它會淘汰體質不佳的企業,也會為有準備的投資者創造世代難逢的機遇。
作為一名理性的投資者,我們無法控制市場的風雲變幻,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投資策略和情緒。透過深刻理解歷史、建立多元化的資產配置、並秉持長期的價值投資觀念,您不僅可以在下一次股災中倖存下來,甚至可能成為最終的贏家。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