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ed Call 是什麼?為你的股票資產「收租」
您是否曾經持有一檔基本面良好、打算長期擁有的績優股,卻在股價牛皮盤整的漫長期間,感覺資金的運用效率低落?這筆資產除了等待未來可能的資本利得外,似乎無法創造更多價值。如果您有這樣的困擾,那麼 Covered Call(掩護性買權) 策略,或許就是您正在尋找的答案。
Covered Call,中文譯為「掩護性買權」,但這個翻譯有時讓人望而生畏。讓我們用一個更直觀的比喻來理解:它就像是為您持有的股票資產,多收取一份「租金」。您是房東(持有股票),將房子(股票的上漲潛力)在特定期間內、以特定價格(履約價)租給房客(選擇權買方),無論房客最終是否入住(履約),您都能先收到一筆權利金(租金)。
嚴格來說,Covered Call 並非單純的選擇權交易,而是一種結合「現貨」與「衍生品」的投資組合策略。其核心架構非常清晰:
Covered Call = 長期持有現貨資產(如股票、ETF) + 賣出該資產的買權(Sell Call / Short Call)
執行此策略的投資者,通常是基金經理人或價值投資者。他們的核心動機並非投機市場的大幅波動,而是在預期股價短期內不會出現劇烈噴發式上漲的前提下,透過賣出買權所收取的權利金(Premium),來為長線部位增添一筆額外的、穩定的現金流收入。
簡單來說,執行 Covered Call 策略,意味著您願意犧牲股票在短期內「超額大漲」的潛在利潤,以換取一筆相對確定的權利金收入。這個策略的精髓在於優化資產的「持有期收益」,而非追求短期內的最高報酬。
Covered Call 策略如何運作?從理論到實戰範例
理解了「收租」的核心概念後,我們來深入拆解 Covered Call 的實際運作流程。整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步驟:持有資產與賣出買權。
首先,您必須先持有至少一張(在台股市場為 1,000 股)的股票或ETF。接著,您在選擇權市場上,賣出(Short Call)對應這檔股票的「買權」。在賣出時,您需要設定兩個關鍵條件:
- 履約價(Strike Price): 您同意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讓買方可以用這個價格向您買入股票。通常會設定在當時市價之上,也就是「價外(Out-of-the-Money)」。
- 到期日(Expiration Date): 這個合約有效的最終日期。
一旦您成功賣出買權,就會立即收取一筆權利金。這筆錢無論後續股價如何變動,都歸您所有。到了合約到期結算時,主要會發生以下兩種情況:
- 情況一:股價 ≤ 履約價(買方放棄履約)
如果到期時,市場上的股價低於或等於您設定的履約價,對於買方而言,用更高的履約價去買股票是不划算的。因此,他會放棄履約的權利。您的股票安然無恙地留在帳戶中,而您之前收取的權利金,就成為了這次操作的淨利潤。這是執行 Covered Call 最理想的結果。 - 情況二:股價 > 履約價(買方執行履約)
如果到期時,市場價格飆漲,超過了您設定的履約價,買方就會執行權利,要求您以「履約價」這個較便宜的價格將股票賣給他。此時,您必須履行合約,賣出您手中的持股。您的總獲利是「(履約價 – 您的持股成本) + 收取的權利金」。雖然您依然是獲利的,但卻錯失了股價超過履約價以上那一段的漲幅。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犧牲超額大漲的潛在利潤」。
實戰範例:以台積電(2330)為例
假設您在股價 800 元時,長期持有一張台積電股票(1,000 股),並判斷短期內股價將在 800-850 元區間震盪,難以突破前高。為了增加收益,您決定執行 Covered Call 策略。
- 您的持股成本: 800 元/股
- 您執行的操作: 賣出一個月後到期、履約價為 850 元的台積電買權。
- 您收取的權利金: 假設為 15 元/股(一張合約總計 15,000 元)。
一個月後合約到期,會發生以下幾種情境:
到期時股價 | 買方行動 | 您的損益分析 | 最終結果 |
情境A:股價收在 900元(大於履約價850元) | 買方執行履約 | 您必須以850元賣出股票。獲利為:股票價差 (850 – 800) * 1000 + 權利金 15 * 1000 = 65,000 元。 | 獲利了結,但少賺了 (900 – 850) * 1000 = 50,000 元的超額利潤。 |
情境B:股價收在 830元(介於成本與履約價之間) | 買方放棄履約 | 您的股票仍在。總獲利為:股票未實現利潤 (830 – 800) * 1000 + 權利金 15 * 1000 = 45,000 元。 | 最理想狀況!賺到價差,也賺到權利金。 |
情境C:股價收在 780元(低於成本價) | 買方放棄履約 | 您的股票仍在。總虧損為:股票未實現虧損 (780 – 800) * 1000 + 權利金 15 * 1000 = -5,000 元。 | 權利金收入成功彌補了部分股票下跌的損失。若未操作,帳面虧損為 20,000 元。 |
Covered Call 損益圖解:與單純持股的對決
如果將上述情境視覺化,可以更清晰地看到 Covered Call 策略與單純「買進並持有(Buy and Hold)」的損益差異。Covered Call 的損益曲線,其最大特徵就是「上方獲利有天花板,下方虧損無限(與持有現股相同)」。
從下圖可以看出,當股價小漲或盤整時,Covered Call 策略(藍線)的獲利總是優於單純持股(橘線),因為多了權利金收入。在股價下跌時,藍線的虧損也總是少於橘線。然而,一旦股價突破履約價,橘線的獲利將會一飛沖天,而藍線的獲利則被鎖定在一個上限值。
Covered Call vs. 買進持有現貨 損益比較
股價漲跌狀況 | Covered Call 策略 | 買進持有現貨 | 比較結果 |
大幅上漲 | 獲利(但有上限) | 大幅獲利 | 表現落後於單純持股 |
溫和上漲 | 獲利(價差+權利金) | 獲利(僅價差) | 表現優於單純持股 |
盤整不動 | 獲利(權利金) | 損益兩平 | 表現優於單純持股 |
小幅下跌 | 小幅虧損(權利金彌補部分損失) | 小幅虧損 | 表現優於單純持股 |
大幅下跌 | 大幅虧損 | 大幅虧損 | 虧損略少,但風險依舊巨大 |
如何精準設定 Covered Call 的參數?
一個成功的 Covered Call 策略,不僅僅是簡單的賣出買權,更是一門關於如何設定「履約價」、「到期日」與評估「波動率」的藝術。這些參數的選擇,直接決定了您的潛在收益與風險水平。
1. 履約價(Strike Price)的選擇
賣出多價外的買權,並沒有標準答案,它取決於您對後市的看法與風險偏好。
- 微幅價外(Slightly Out-of-the-Money): 這是最常見的選擇。例如股價在100元,選擇賣出履約價105元的買權。它能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取得良好平衡,收取的權利金相對可觀,同時也為股價預留了一定的上漲空間。
- 深度價外(Far Out-of-the-Money): 例如股價100元,選擇賣出履約價120元的買權。這種選擇的勝率極高(股價要漲20%才會被履約),但缺點是收取的權利金非常微薄。雖然看似安全,但一旦市場出現黑天鵝式的暴漲,其風險結構與微幅價外是類似的。
- 價平(At-the-Money): 履約價約等於市價。這種選擇可以收到最豐厚的權利金,但股票被履約賣出的機率也最高。適合在您認為股價絕對不會上漲,甚至即將回檔時使用。
2. 到期日(Expiration Date)的權衡
選擇權合約的壽命長短,影響著時間價值(Theta)的遞減速度與您的管理頻率。
- 短天期合約(如週選、雙週選): 優點是時間價值流失飛快,對賣方極為有利,且流動性極佳。缺點是 Gamma 風險高,對股價變動非常敏感,且需要頻繁地「轉倉(Rolling)」建立新部位,交易成本較高。
- 長天期合約(如季選、遠月份合約): 優點是價格相對穩定,不易受短期市場噪音影響,也無需頻繁換約。缺點則是權利金較高,資金佔用時間長,且流動性可能較差。
對於希望長期、系統化執行 Covered Call 的投資者,通常會選擇 1-3 個月到期的合約,以平衡收益效率與管理成本。
3. 口數規模的設定
在實務操作上,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則是:選擇權的曝險規模,絕對不能大於您持有的現貨總值。
以台指選擇權為例,一口大台指的合約價值是指數點位 * 200元。若加權指數在 20,000 點,一口買權的「名目本金」就高達 400 萬元。如果您持有的 0050 ETF 總市值僅有 100 萬元,您最多就只能賣出與這 100 萬元市值「對等」的選擇權部位,而非賣出一口完整的買權。這種超額賣出的行為,會讓您暴露在巨大的裸賣(Naked Call)風險之中,必須極力避免。
Covered Call 的優勢與內在風險
任何投資策略都是一體兩面,Covered Call 也不例外。在享受其帶來好處的同時,必須清楚認知其固有的風險。
策略優點:
- 創造額外現金流: 在股價盤整或緩漲時,穩定賺取權利金收入,提升整體投資組合的報酬率。
- 降低持股成本: 持續收取的權利金,可以視為不斷降低您原始的持股成本,增加安全邊際。
- 提供部分下檔保護: 當股價下跌時,權利金收入能彌補部分的帳面虧損。
- 心理優勢: 在沉悶的盤整市中,此策略能帶來正向現金流,讓投資者更有耐心長期持有優質資產。
策略缺點與風險:
- 獲利空間設有上限: 這是此策略最大的「機會成本」。當市場迎來主升段行情,您只能眼看著股價一去不復返,錯失巨大的資本利得。
- 下跌風險依然存在: Covered Call 並非避險策略。當市場崩盤或個股重大利空出現時,您的虧損幅度與直接持股非常接近,微薄的權利金收入在大利空面前無疑是杯水車薪。
- 管理成本與複雜性: 需要持續追蹤部位、在到期時決定是否轉倉,對於新手投資者而言,需要投入額外的學習與時間成本。
- 空頭反彈風險: 在熊市中,股價下跌趨勢雖對 Short Call 有利,但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猛烈的向上反彈,這種短期的劇烈上漲,同樣會對 Covered Call 部位造成傷害。
深度比較:Covered Call vs. 賣出賣權(Short Put)
有經驗的選擇權玩家會發現,Covered Call 的損益圖,和另一個基礎策略「賣出賣權(Short Put)」幾乎一模一樣。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 Short Put 就好,何必大費周章地先買股票再賣買權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策略意圖」與「心理帳戶」的根本差異。
- Covered Call 的出發點: 投資者通常已經「長期持有」該檔股票,並視其為核心資產。執行 Covered Call 的目的是在「不打算賣出」的前提下,為這個資產「增值」,如同收租一般。到期後,無論是否被履約,他們的核心資產思想依然存在。
- Short Put 的出發點: 投資者手上沒有現貨,其目的有二:一是單純地看空波動率,認為市場不會大跌,藉此賺取權利金;二是以「折價接股票」為目標,設定一個自己屬意的買入價(履約價),若股價跌至該價位,便樂於承接股票。到期後,部位結束,手上若非現金,即是股票,與長期持有的概念不同。
總結來說,雖然損益結構相同,但 Covered Call 是依附於「長期庫存股」之上的增益策略;而 Short Put 則更像是一個獨立的、帶有方向性判斷的現金流或抄底策略。
哪些標的適合執行 Covered Call 策略?
策略的成功與否,一半取決於操作,另一半則取決於選擇對的「戰場」。由於 Covered Call 最怕的就是「無法預期的短期暴漲」,因此,標的選擇應朝「穩定、可預測」的方向尋找。
理想標的特性:
- 股價長期趨勢向上或持平: 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標的本身長期走空,再多的權利金也無法彌補現貨的虧損。
- 波動度低,股性溫和: 不容易出現連續漲停或劇烈噴發的走勢。股價走勢如「溫水煮青蛙」般緩步上漲,是最完美的劇本。
符合條件的標的類型:
- 全市場型/高股息ETF: 例如台灣的 0050、006208 或 00878、0056。這類ETF追蹤大盤指數或一籃子績優股,本身已具備分散風險的特性,個股的黑天鵝事件對其影響有限,幾乎不可能出現單日20%以上的暴漲。
- 大型績優藍籌股: 如中華電信、台達電等。這些公司營運成熟,市值巨大,股價走勢相對穩健。
- 大型牛皮股: 指那些股價長期在一個固定區間內波動的公司,雖然成長性有限,但用來執行 Covered Call 卻非常合適。
相對地,應極力避免在高成長性的科技股、轉機股或中小型股上執行此策略。這些股票的股價爆發力強,一旦市場情緒點燃,極有可能在選擇權合約到期前,就衝破履約價,導致策略失敗。
FAQ:Covered Call 常見問題解析
結論:Covered Call 是工具,而非聖杯
總結而言,Covered Call(掩護性買權) 是一項強大且實用的投資策略,它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在持有資產的過程中,系統性地創造額外現金流的有效途徑。它並非設計用來捕捉市場的巨大漲幅,而是專注於在市場的盤整期與緩漲期,將時間的流逝轉化為實質的收益。
執行此策略的成功關鍵,不僅在於技術性的操作,更在於投資心態的建立。您必須清楚認知自己是在用「潛在的超額利潤」交換「眼前的穩定現金流」。就如同開保險公司,收取保費的同時,也必須有承擔理賠(錯失大漲行情)的準備與能力。在投入真實資金前,請務必確保您已充分理解其運作機制與風險,並選擇了適合此策略的穩定標的。唯有如此,Covered Call 才能真正成為您投資組合中,穩健而可靠的收益增強器。
想了解更多關於選擇權的基礎知識嗎?可以參考這篇選擇權怎麼買?從零開始掌握股票選擇權交易入門知識與策略文章,為您的交易之路打下堅實基礎。對於希望應用在ETF上的投資者,2025比特幣ETF投資指南:入場前你要了解的風險+實用建議這篇文章能提供您更多元的標的選擇思路。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作教學用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投資者應在進行任何投資前,進行獨立研究並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詳細的選擇權合約規格,請參考臺灣證券交易所的官方公告。投資者權益受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相關法規保障。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